一、平衡機的原因
1、安裝平衡機的地基,地面不平,底部結合面未墊實,地腳螺栓未緊固,或放在樓面上,引起共振。
2、動平衡機支承塊嚴重磨損或滾輪跳動增大。
3、動平衡機支承處有污物,未加潤滑油。
4、動平衡機左右支承處有高低,使轉子左右竄動或軸頸平面與支承處相擦。
5、動平衡機傳感器的輸出訊號不正常。
6、支承架上能移動的零部件處的緊固螺釘未固緊。
7、平衡機傳動帶不符要求,有明顯的接縫。
8、平衡機光電頭未對正反光紙,光電頭鏡面模糊,光電頭位置偏斜引起角度偏移.
二、工件的原因
1.校正工件不平衡要求超過了平衡機本身最小可達剩余不平衡量的能力,也就是平衡機的平衡精度不能滿足工件平衡的要求。
2.工件自身支承處軸頸的圓度不好,表面粗糙度太低。 工件本身的剛度不佳,在高速旋轉時產生變形造成質量偏移,或工件本身有未固定的零件在旋轉狀態(tài)下移動或松動。
3.經過平衡的轉子在實際使用中會出現(xiàn)明顯的振動,這不是轉子自身不平衡所引起的,而是由于轉子支承軸頸成橢圓或轉子結構上存在著剛度的差異引起而產生的高次諧波,電磁激勵引起的振動,帶葉片轉子在旋轉過程中產生氣渦流的影響,系統(tǒng)的諧振等而引起的。
4.電網相連的其他設備頻繁啟動造成電源波動和噪聲的影響或由于支承架滾輪與轉子軸頸兩者直徑相近而產生的拍頻干擾。滾輪直徑與 工件軸頸尺寸間的差異應大于20%。
5.可能是校驗無軸頸的轉子而使用的工藝芯軸本身的不平衡或芯軸安裝與支承處的同軸度誤差,以及芯軸與轉子配合的間隙誤差而造成平衡后的轉子在重復裝校時或使用時又產生較大的不平衡。
6.工件的轉子的實際工作狀態(tài)和平衡校驗時的狀態(tài)不一致。
7.在校正工件轉子的不平衡量時,其加重或去重的質心位置與平衡機測量顯示的校正位置偏離。
1、安裝平衡機的地基,地面不平,底部結合面未墊實,地腳螺栓未緊固,或放在樓面上,引起共振。
2、動平衡機支承塊嚴重磨損或滾輪跳動增大。
3、動平衡機支承處有污物,未加潤滑油。
4、動平衡機左右支承處有高低,使轉子左右竄動或軸頸平面與支承處相擦。
5、動平衡機傳感器的輸出訊號不正常。
6、支承架上能移動的零部件處的緊固螺釘未固緊。
7、平衡機傳動帶不符要求,有明顯的接縫。
8、平衡機光電頭未對正反光紙,光電頭鏡面模糊,光電頭位置偏斜引起角度偏移.
二、工件的原因
1.校正工件不平衡要求超過了平衡機本身最小可達剩余不平衡量的能力,也就是平衡機的平衡精度不能滿足工件平衡的要求。
2.工件自身支承處軸頸的圓度不好,表面粗糙度太低。 工件本身的剛度不佳,在高速旋轉時產生變形造成質量偏移,或工件本身有未固定的零件在旋轉狀態(tài)下移動或松動。
3.經過平衡的轉子在實際使用中會出現(xiàn)明顯的振動,這不是轉子自身不平衡所引起的,而是由于轉子支承軸頸成橢圓或轉子結構上存在著剛度的差異引起而產生的高次諧波,電磁激勵引起的振動,帶葉片轉子在旋轉過程中產生氣渦流的影響,系統(tǒng)的諧振等而引起的。
4.電網相連的其他設備頻繁啟動造成電源波動和噪聲的影響或由于支承架滾輪與轉子軸頸兩者直徑相近而產生的拍頻干擾。滾輪直徑與 工件軸頸尺寸間的差異應大于20%。
5.可能是校驗無軸頸的轉子而使用的工藝芯軸本身的不平衡或芯軸安裝與支承處的同軸度誤差,以及芯軸與轉子配合的間隙誤差而造成平衡后的轉子在重復裝校時或使用時又產生較大的不平衡。
6.工件的轉子的實際工作狀態(tài)和平衡校驗時的狀態(tài)不一致。
7.在校正工件轉子的不平衡量時,其加重或去重的質心位置與平衡機測量顯示的校正位置偏離。
836 瀏覽